Amcare

010-56063320

促排卵针是不是副作用很大?

首页 > 试管婴儿 > 试管婴儿流程 > 监测排卵 >


“促排卵针是不是副作用很大?我听说有人打了之后肚子胀得像怀孕,还有人怀了三胞胎不得不减胎……”在生殖科诊室,类似的问题每天都在上演。促排卵针作为辅助生殖的“核心工具”,确实存在一定副作用风险,但这些风险是否可控?普通患者该如何避免?

 

促排卵针的“常见副作用”:哪些是“正常反应”,哪些需警惕?


促排卵过程中,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和卵泡发育,可能出现以下反应,需学会区分“生理性”与“病理性”:


(一)轻微副作用:无需特殊处理,多为暂时现象

腹胀、下腹隐痛:卵泡发育导致卵巢体积增大,牵扯周围组织引起,通常程度轻微,可耐受。

乳房胀痛:雌激素水平升高刺激乳腺组织,月经来潮或取卵后会缓解。

情绪波动:激素变化可能导致烦躁、焦虑,可通过听音乐、散步等方式调节。


(二)严重副作用:发生率低,但需紧急就医

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(OHSS):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,发生率约1%-5%,高危人群包括年轻女性(<30岁)、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患者、对促排卵药物敏感者。

症状:轻度(腹胀、腹水少量);中度(腹水增多、尿量减少、体重增加≥3kg/周);重度(胸水、呼吸困难、血栓形成、肝肾功能损伤)。

应对:轻度OHSS可自行缓解,中重度需住院治疗,通过静脉补液、穿刺放腹水、预防血栓等措施改善。

多胎妊娠:促排卵后多卵泡发育可能导致多胎妊娠(双胎率约10%-20%,三胎及以上约1%-2%),增加妊娠期高血压、早产、低体重儿风险。

预防:医生会根据患者年龄、身体状况控制移植胚胎数(如35岁以下首次移植通常放1-2个胚胎),多胎妊娠可通过减胎术降低风险。

 

哪些人是促排卵“高危人群”?提前筛查可降低风险

并非所有女性都适合促排卵治疗,以下人群需格外谨慎,治疗前必须进行全面评估:

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患者:卵巢内小卵泡多,对促排卵药物敏感,易发生OHSS,需采用“低剂量递增方案”,避免一次性用药过多。

卵巢储备低下者:AMH<1ng/ml或AFC<5个,强行促排卵可能导致卵巢反应不良,需联合生长激素等辅助用药,或考虑供卵。

合并基础疾病者:如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血栓病史,促排卵可能加重病情,需先控制原发病,再制定治疗方案。


“安全促排卵”三原则:医生、患者、监测缺一不可


(一)医生:制定个体化方案,拒绝“一刀切”

正规医院会根据患者情况选择药物和剂量:
  • 药物选择:PCOS患者优先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拮抗剂(如西曲瑞克),减少OHSS风险;卵巢储备低下者可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(如曲普瑞林),提高卵泡反应。
  • 剂量调整:初始剂量通常从低剂量开始(如75IU-150IU),根据卵泡发育情况逐步增加,避免“盲目大剂量用药”。


(二)患者:牢记“3个不”,主动规避风险

  1. 不自行用药:促排卵药物为处方药,滥用可能导致卵巢过度刺激、内分泌紊乱,甚至卵巢早衰。
  2. 不隐瞒病史:如血栓家族史、过敏史等需提前告知医生,避免用药风险。
  3. 不忽视症状:促排卵期间若出现腹胀加重、尿量减少、呼吸困难等,立即联系医生,切勿拖延。


(三)监测:全程“跟踪”卵泡,及时调整方案

促排卵期间需定期进行:
  • B超监测:月经第3-5天开始,每1-2天监测一次卵泡大小(目标直径18-22mm)和数量,避免卵泡过多或过大。
  • 激素检测:抽血查雌激素(E2)水平,E2>5000pg/ml时提示OHSS高风险,需及时调整药物或取消周期。

 

促排卵后“养护指南”:让卵巢快速恢复


取卵或排卵后,卵巢需要时间恢复,可通过以下方式加速修复:

饮食:多吃高蛋白食物(如瘦肉、鸡蛋、豆腐)、利尿食物(如冬瓜、西瓜),避免高盐、高糖饮食,减少腹水风险。

作息:保证7-8小时睡眠,避免熬夜,促进激素水平稳定。

运动:取卵后1周内避免剧烈运动(如跑步、瑜伽倒立),可散步或做轻柔拉伸,防止卵巢扭转。

 

促排卵针的副作用并非“洪水猛兽”,多数可通过规范监测和个体化方案规避。但需强调:促排卵治疗必须在正规医院生殖中心进行,切勿轻信“偏方”或非正规机构。治疗前需完成卵巢储备、甲状腺功能、凝血功能等检查,治疗中严格遵医嘱监测,出现不适及时沟通。安全促排卵的核心是“医患配合”,让专业医疗为您的孕育之路保驾护航。

上一篇:排卵期出血时能吃什么调理?
下一篇:最后一页

自助预约

预约项目

联系我们

  • 010-56063320
  • 8:00-16:30 (节假日无休)
  • 北京美中宜和北三环院区生殖中心
    北京市海淀区新街口外大街1号
  • 美中宜和天津院区生殖中心
    天津市南开区水上公园东路2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