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月经不规律,医生让我查性激素六项,这个检查能看出什么问题?”“报告上FSH值偏高,是不是意味着卵巢功能不行了?”性激素六项是评估女性生育能力的“晴雨表”,尤其对排卵障碍性不孕(占比25%-30%)至关重要。
为什么要查性激素六项?适用人群有哪些?
性激素六项包括促卵泡生成素(FSH)、促黄体生成素(LH)、雌二醇(E₂)、孕酮(P)、睾酮(T)、泌乳素(PRL),可反映卵巢功能、下丘脑-垂体调节及内分泌紊乱。建议检查人群:
- 月经紊乱(周期<21天或>35天)、闭经、痛经者;
- 备孕1年未孕,怀疑排卵障碍(如多囊卵巢综合征);
- 有痤疮、多毛、脱发等高雄激素表现;
- 反复流产或胚胎停育史。
检查时间:选错时间=白花钱!
- 基础内分泌(月经第2-4天):
- 查FSH、LH、E₂、PRL、T,此时卵巢处于基础状态,反映储备功能。
- 注意:需空腹(早餐前抽血),静坐30分钟(避免运动、情绪激动导致PRL升高)。
- 排卵期检查(月经第12-14天):
- 查LH、E₂,判断卵泡成熟度(E₂峰值通常达200-300pg/ml,LH峰值提示24-36小时排卵)。
- 查孕酮(P>5ng/ml提示有排卵,<3ng/ml可能为黄体功能不足)。
- 黄体期检查(月经第21-23天):
关键指标解读:异常意味着什么?
1. 促卵泡生成素(FSH)——卵巢储备“报警器”
- 参考值:基础期3.5-12.5mIU/ml(不同医院略有差异)。
- 异常解读:
- FSH>15mIU/ml:提示卵巢储备功能下降(卵子数量减少);
- FSH>25mIU/ml:可能为卵巢早衰(POF),自然受孕率<5%;
- FSH<1mIU/ml:需排查下丘脑性闭经(如过度减肥、压力过大)。
2. 促黄体生成素(LH)——排卵“指挥官”
- 参考值:基础期2.4-12.6mIU/ml。
- 异常解读:
- LH/FSH比值>2-3: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典型表现,常伴随雄激素升高、无排卵;
- LH峰值<10mIU/ml:可能为排卵障碍,需促排卵治疗。
3. 泌乳素(PRL)——隐形“杀手”
- 参考值:非孕期<25ng/ml。
- 异常解读:
- PRL>30ng/ml:高泌乳素血症,抑制排卵导致闭经、不孕,常见原因有垂体微腺瘤、甲状腺功能减退、长期熬夜/精神压力大;
- 注意:检查需空腹、安静状态,避免乳头刺激(可能导致PRL暂时升高)。
4. 雌二醇(E₂)——卵泡质量“指示器”
- 参考值:基础期25-45pg/ml。
- 异常解读:
- E₂<20pg/ml:提示卵巢储备差;
- E₂>80pg/ml:可能存在早发性卵泡募集(基础卵泡提前发育,导致卵子质量下降)。
5. 睾酮(T)——多毛、不孕的“元凶”
- 参考值:0.06-0.8ng/ml。
- 异常解读:
- T升高:常见于多囊卵巢综合征(伴随痤疮、黑棘皮症),或肾上腺皮质增生,需进一步查DHEA-S(肾上腺雄激素)。
6. 孕酮(P)——黄体功能“试金石”
- 参考值:黄体期>5ng/ml(有排卵),>15ng/ml(黄体功能良好)。
- 异常解读:
- P<5ng/ml:无排卵或排卵后黄体功能不足(可能导致胚胎着床失败、早期流产)。
常见异常情况的应对策略
- 多囊卵巢综合征(PCOS):
- 指标特点:LH/FSH>2、T升高、B超提示卵巢多囊样改变;
- 治疗:减重(体重下降5%-10%可改善排卵)、口服短效避孕药(调节激素)、促排卵药物(克罗米芬、来曲唑)。
-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(DOR):
- 指标特点:FSH>12mIU/ml、AMH(抗苗勒氏管激素)<1.1ng/ml;
- 建议:尽早备孕,必要时辅助生殖(如试管婴儿),避免过度促排卵(可能加速卵巢衰老)。
- 处理:先排查甲状腺功能(TSH升高需先治疗甲减),若无垂体瘤,口服溴隐亭降低泌乳素,恢复排卵。
- 高泌乳素血症:
检查误区:避开这3个“坑”
- 月经不调就查六项:需结合症状(如闭经、多毛),单纯周期波动(±7天内)无需过度检查;
- 一次异常即确诊:激素水平受情绪、睡眠影响,建议复查1-2次(间隔1个月)再判断;
- 只查激素不做B超:激素异常需结合超声(如卵巢多囊样改变、卵泡数量)综合诊断。
性激素六项检查结果需由生殖内分泌医生结合月经史、超声等综合解读,切勿自行对照参考值恐慌。若指标异常,应遵医嘱调整生活方式(规律作息、低GI饮食)或药物治疗,避免盲目服用保健品。科学干预+耐心调理,多数内分泌性不孕可有效改善。
以上科普内容仅供参考,具体检查项目及治疗方案需根据个人情况,在正规医院生殖科医生指导下进行。备孕是夫妻双方的事,建议男方同时进行精液常规检查,尽早明确不孕原因,对症治疗。
上一篇:抗磷脂综合征会遗传吗?家人需要做哪些检查?
下一篇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