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对于备孕女性和准妈妈来说,“孕激素”这个词一定不陌生——它被称为“安胎激素”,是维持妊娠稳定的核心力量。但你知道吗?孕激素并非只在孕期分泌,它与雌激素协同作用,贯穿女性的月经周期和生殖全程。今天,我们就来揭开孕激素的“身世之谜”,看看它究竟从哪些器官分泌,又如何守护女性的生殖健康。
孕激素的“主力军”来自卵巢的黄体。在月经周期中,卵巢经历“卵泡发育-排卵-黄体形成”的过程:排卵后,卵泡壁塌陷形成黄体,黄体细胞开始大量分泌孕激素(主要为黄体酮),同时少量分泌雌激素。黄体期(月经第15-28天)孕激素水平逐渐升高,作用于子宫内膜,使其从增殖期转化为分泌期,为受精卵着床提供“肥沃土壤”;若未受孕,黄体会在排卵后14天左右退化,孕激素水平骤降,子宫内膜失去支持而脱落,形成月经。因此,黄体功能不全(如黄体分泌孕激素不足或退化过早)会导致月经周期缩短、经前淋漓出血,甚至影响胚胎着床,增加早期流产风险。
妊娠期女性的孕激素则主要由胎盘“接管”。怀孕第7周后,胎盘逐渐形成并开始分泌孕激素,至妊娠中晚期,胎盘分泌的孕激素占总量的90%以上,其水平是黄体期的10-20倍。胎盘孕激素的主要作用包括: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,防止子宫对缩宫素敏感而引发流产;促进乳腺腺泡发育,为产后泌乳做准备;关闭宫颈口并使宫颈黏液变稠,阻止病原体入侵子宫;刺激母体甲状腺功能,增加能量代谢以满足胎儿需求。可以说,胎盘分泌的孕激素是“安胎”的关键,若分泌不足,可能导致先兆流产(表现为阴道出血、腹痛)、胎儿生长受限等问题。
除了卵巢和胎盘,肾上腺皮质也会分泌少量孕激素(主要为孕烯醇酮),作为其他类固醇激素(如雌激素、雄激素)的前体物质。这部分孕激素在非妊娠女性体内含量极低,对月经周期的影响较小,但在肾上腺皮质增生等疾病状态下,孕激素前体分泌增加,可能导致月经紊乱或女性男性化表现。
孕激素的分泌同样受到下丘脑-垂体-卵巢轴的调控。垂体分泌的黄体生成素(LH)是维持黄体功能的“动力源”,排卵后LH水平升高,刺激黄体分泌孕激素;受孕后,胚胎滋养细胞分泌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(HCG),替代LH作用,继续支持黄体分泌孕激素,直至胎盘功能成熟。因此,HCG水平低或黄体对HCG不敏感,都可能导致早期妊娠孕激素不足,增加流产风险。
如何判断自己是否存在孕激素不足?非孕期女性若出现月经周期短于21天、经前少量出血、不孕等症状,可能提示黄体功能不全;孕期女性则需结合血HCG和孕酮水平判断——孕早期孕酮正常范围为63.6-95.4nmol/L(20-30ng/ml),若低于5ng/ml,胚胎停育风险极高;5-10ng/ml提示孕激素不足,需警惕流产。此外,孕激素不足还可能伴随基础体温(BBT)单相或高温相缩短(正常黄体期BBT高温相应持续12-14天)。
孕激素不足的治疗需根据需求而定。备孕女性若确诊黄体功能不全,可在排卵后遵医嘱口服黄体酮胶囊或注射黄体酮针剂,补充至月经来潮或确认妊娠后10-12周;先兆流产患者则需根据孕酮水平和超声检查结果,选择口服、阴道用或注射剂型的孕激素制剂,以抑制子宫收缩、支持胚胎发育。需要注意的是,孕激素保胎仅适用于黄体功能不足或先兆流产,对于染色体异常、胚胎发育不良等导致的流产,盲目保胎并无意义,反而可能延误病情。
日常生活中,女性可通过以下方式辅助改善孕激素水平:保持健康体重(过瘦或过胖都会影响黄体功能);适量摄入富含维生素E(坚果、植物油)、维生素C(新鲜蔬果)的食物,促进黄体细胞功能;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,避免影响激素代谢;备孕期间保持规律作息,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。此外,中医认为孕激素不足与“肾虚”“气血不足”相关,可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补肾健脾的中药(如菟丝子、杜仲、黄芪)进行调理。
孕激素的分泌是卵巢黄体和胎盘的“接力赛”,其水平直接关系到月经周期和妊娠结局。如果出现月经异常、反复流产或孕期出血等情况,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妇科或生殖科就诊,通过激素检测、超声检查等明确病因,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科学治疗。记住,孕激素的补充需严格个体化,切勿自行用药或盲目停药,才能真正守护你的生殖健康和“孕育希望”。
上一篇:试管婴儿术后生殖健康评估,男女双方分别要查什么?
下一篇:最后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