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我才50岁,怎么就对性生活没兴趣了?是不是提前进入更年期了?”随着年龄增长,不少男性会遭遇这样的尴尬。男性更年期虽不如女性明显,但睾酮水平的缓慢下降确实会引发性功能、情绪和身体状态的改变。
男性更年期:被忽视的激素“滑坡”
男性更年期医学称为“迟发性性腺功能减退症(LOH)”,通常发生在40~65岁,主要因睾丸功能衰退导致睾酮分泌减少。与女性更年期的“断崖式”激素下降不同,男性睾酮水平呈“渐进式”下降:
- 40~50岁:每年下降1%~1.5%;
- 50岁后:下降速度加快,部分男性60岁时睾酮水平仅为青年时期的50%~70%。
激素下降如何“连锁反应”影响性功能?
睾酮水平下降对性功能的影响是多系统协同作用的结果:
- 中枢神经系统:睾酮不足导致大脑性欲中枢(下丘脑)敏感性降低,性冲动信号减弱,表现为“不想做”;
- 外周血管系统:阴茎海绵体血管内皮功能下降,充血能力减弱,表现为“不能做”;
- 生殖系统:前列腺萎缩、精囊分泌减少,导致射精量减少、快感降低,表现为“不满足”;
- 心理层面:激素下降伴随的疲劳、易怒、自卑等情绪,进一步加重性功能障碍,形成“生理→心理→生理”的恶性循环。
男性更年期的“非性功能”信号
除了性生活问题,LOH还可能伴随以下全身症状,需警惕:
- 体能下降:肌肉萎缩、脂肪堆积(尤其是腹部)、易疲劳;
- 精神心理异常:失眠、记忆力减退、焦虑、抑郁,甚至出现“更年期抑郁症”;
- 代谢紊乱:血糖、血脂升高,增加糖尿病、心血管疾病风险;
- 骨骼问题:骨密度下降,易发生骨质疏松、骨折。
科学应对男性更年期:激素治疗与综合管理
- 激素替代治疗(HRT):
- 适用人群:确诊LOH且症状明显者,常用药物包括十一酸睾酮胶丸(口服)、睾酮贴剂(经皮吸收)、庚酸睾酮注射液(肌肉注射);
- 治疗效果:多数患者在治疗1~3个月后性欲改善,勃起功能在6个月左右达到最佳效果;
- 风险提示:前列腺癌患者、严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禁用,治疗期间需定期监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(PSA)和肝功能。
- 非激素治疗:
- 运动干预:每周进行3次抗阻训练(如举重、俯卧撑)+2次有氧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),可提升睾酮水平10%~15%;
- 营养补充:补充锌(每日15mg)、维生素D(每日800IU)、Omega-3脂肪酸(每周吃2次深海鱼),改善激素合成;
- 心理疏导:通过认知行为疗法(CBT)缓解焦虑,必要时短期使用抗抑郁药(如文拉法辛)改善情绪。
- 勃起困难:联合使用PDE5抑制剂(如他达拉非),改善阴茎血流;
- 性欲减退:低剂量睾酮凝胶(如1%睾酮凝胶)局部涂抹,直接作用于生殖器官,减少全身副作用。
- 性功能针对性治疗:
就医提示与生活建议
若出现以下情况,建议及时就医:
- 性功能衰退严重影响生活质量;
- 伴随明显的情绪障碍(如持续抑郁、自杀倾向);
- 激素治疗后出现乳房胀痛、排尿困难、PSA升高(>4ng/ml)。
男性更年期是自然生理过程,不必过度焦虑。通过早期筛查(40岁后每2年查一次睾酮)、科学干预,多数人可维持良好的性功能和生活状态。切勿轻信“速效壮阳药”,其可能含非法添加成分(如西地那非),长期使用会损伤肝肾功能。
男性生殖激素与性功能密切相关,但并非唯一决定因素。无论年龄大小,若出现性功能问题,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男科或内分泌科就诊,通过激素检查、全面评估后再制定治疗方案。记住:科学就医、遵医嘱治疗,才是维护男性健康的正确方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