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“我患有腺肌症3年了,现在想要孩子,可医生说怀孕难度大,还可能流产……我还有机会当妈妈吗?”这是很多腺肌症患者的共同焦虑。腺肌症确实会影响生育,但并非完全“不孕”,通过科学干预,不少患者仍能顺利怀孕生子。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腺肌症患者的生育之路该如何走。
腺肌症导致不孕的原因主要有两点:一是异位内膜组织在子宫肌层内反复出血,形成病灶,影响子宫收缩和容受性(即子宫内膜接受受精卵着床的能力);二是病灶可能导致子宫腔变形、输卵管开口堵塞,阻碍精子与卵子结合。但临床中,轻度腺肌症患者自然怀孕率可达50%以上,中重度患者通过治疗也能提高生育机会。
备孕前:先给子宫“减负”,提高怀孕成功率
腺肌症患者备孕前需进行病情评估,根据病灶大小、症状严重程度制定“预处理”方案:
- 药物预处理(适用于中重度患者):
- GnRH-a类药物(如亮丙瑞林):通过暂时降低雌激素水平,缩小病灶、改善子宫内环境,一般用药3-6个月,停药后尽快备孕(药效持续1-2个月)。
- 地屈孕酮等孕激素类药物:长期服用可抑制异位内膜生长,缓解痛经和经量多,适合轻度患者调理。
- 手术预处理(适用于药物无效或病灶局限者):
- 病灶切除术:通过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切除局部病灶,保留子宫。术后需避孕6-12个月(让子宫肌层修复),再在医生指导下备孕。
- 子宫动脉栓塞术(UAE):通过栓塞子宫动脉,减少病灶血供,使病灶萎缩。但可能影响卵巢功能,适用于无生育需求者,有生育需求者需谨慎选择。
孕期:警惕这3大风险,做好“保胎”措施
腺肌症患者怀孕后,流产、早产风险比普通孕妇高,需格外注意以下几点:
- 早期流产风险(孕12周前):
异位病灶可能影响胚胎着床稳定性,导致阴道出血、腹痛。建议孕早期(前3个月)多休息,避免劳累和性生活,定期监测血HCG和孕酮水平,必要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黄体酮保胎。 - 子宫破裂风险(孕中晚期):
若曾做过病灶切除术,子宫肌层存在瘢痕,孕晚期子宫增大可能导致瘢痕破裂(概率较低,但需警惕)。需定期做B超监测子宫肌层厚度,孕37周后评估是否提前剖宫产。 - 胎位异常与早产:
增大的子宫可能影响胎儿胎位(如横位、臀位),且子宫敏感性增加,易出现宫缩引发早产。孕晚期需减少活动,避免腹部撞击,若出现规律宫缩、阴道流水,立即就医。
孕期护理:这几件事一定要做好
- 饮食营养:多吃富含蛋白质(如瘦肉、鸡蛋、牛奶)、铁(如动物肝脏、红枣)和维生素E(如坚果、牛油果)的食物,预防贫血和流产。避免吃山楂、薏米等可能诱发宫缩的食物。
- 情绪管理:孕期焦虑会导致体内激素紊乱,增加流产风险。可通过听舒缓音乐、与家人沟通、参加孕妇课堂等方式放松心情,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。
- 定期产检:除常规产检项目外,需增加B超检查次数(如孕12周、20周、28周各做一次),监测子宫病灶变化和胎儿发育情况。
产后:腺肌症会“自愈”吗?做好这3点防复发
部分患者产后发现腺肌症症状减轻,以为“自愈”了,其实这可能与哺乳期雌激素水平低有关。断奶后,随着月经恢复,症状可能再次出现。产后需注意:
- 避孕与复查:产后至少避孕1-2年,让子宫充分恢复;每半年做一次B超复查,观察病灶变化。
- 哺乳方式:尽量母乳喂养(可抑制排卵,降低雌激素水平),但需根据自身身体状况决定,避免过度劳累。
- 生活调理:产后避免过早剧烈运动,保持规律作息,减少熬夜和精神压力,降低复发风险。
腺肌症患者并非“不能生育”,关键是科学评估、积极干预。如果您有生育计划,建议尽早到生殖专科或妇科就诊,医生会结合您的年龄、病情、卵巢功能制定个性化方案。记住,别因疾病而放弃希望,现代医学技术已能帮助很多腺肌症患者实现“妈妈梦”,但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备孕和孕期管理,切勿盲目尝试“偏方”。

010-56063320

010-56063320
8:00-16:30 (节假日无休)
北京美中宜和北三环院区生殖中心








